關于百年黨史中人大制度的發展與思考
關于百年黨史中人大制度的發展與思考
作者:王湘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史,是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地方人大,我們必須從黨領導人民建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歷程中,學習百年黨史,筑牢信念根基,努力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史中汲取智慧力量。
厘清人大制度發展史與百年黨史的內在關系
人大制度是黨的“偉大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從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在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一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史,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懈探索的奮斗歷程。因此,中國共產黨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造者、領導者和發展者,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大制度是黨踐行初心使命的制度載體。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出新使命。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以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保障了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決定重大事項、選舉任命各級領導干部、監督國家機關高效運轉,將黨治國理政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人民意志,有力保證了黨領導人民、依靠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伴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成長壯大,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和支撐。比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GDP只有189億美元,人均35美元;2020年達到14.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中國面對復雜的國情,能夠實現長期、快速、持續的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支撐。
人大制度的發展歷程及鼎城實踐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革命戰爭時期的探索階段(1921年—1949年)。主要指第一、二、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出現的“罷工工人代表大會”、“農民協會”、“士兵委員會”、“蘇維埃代表大會”、“三三制”參議會制度以及“人民代表會議”,可以看作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萌芽或雛形,也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誕生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初創階段(1949年—1957年)。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常德縣(1988年常德縣改名鼎城區)在解放初期,即1949年至1953年期間,由于集中力量進行土地改革、清匪反霸,還不具備普選產生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條件,只能是由協商推選、聘請的辦法產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召開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3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常德縣于1953年底開始實行普選。1954年7月,常德縣召開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同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等,常德縣的人大工作和全國一樣,顯示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國情的高度適應性和一致性,人大制度生命力充分展現。
反右派斗爭時期的削弱階段(1957年—1965年)。1957年反右派斗爭開始后,人大代表依法提出的一些批評、建議,也被當作右派言論,人大代表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1958年的“大躍進”以及三年困難時期,嚴重影響了人大工作的開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流于形式。比如常德縣在這一期間,全縣重大事項不提請人大審議決定,人民監督、人民的民主權利失去了法律保障。人大代表的提案(后稱議案和建議、批評、意見)明顯減少,在1958年召開的常德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一件提案也沒有。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斷階段(1966年—1976年)?!拔母铩遍_始后,首先停止了人大的活動。從1966年7月7日,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作出《第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改期召開的決定》后,一直到1975年1月,才召開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但由于出席此次會議的代表是通過“民主 協商”產生的,不是一次真正的人民代表大會。所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長達八年多的時間內,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常德縣在文革的十年間,也沒有舉行過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一切由革命委員會所取代。歷史的實踐證明,在國家體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失去作用,必然給黨和國家、人民帶來嚴重災難。
恢復以及蓬勃發展階段(1978年至今)。1976 年粉碎“四人幫”,標志著“文革”十年動亂結束,這為恢復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造了條件。概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并不斷完善。二是人大制度的組織體系日益健全。1979 年以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街道設立人大工作委員會,人大內設機構逐步健全完整。三是人民當家作主有效保證。自1954年以來,共選舉產生了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55次。選舉制度不斷健全完善,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實行普遍的差額選舉,實現城鄉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先后進行了11次鄉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10次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充分保障了人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四是國家權力機關的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從全國到地方,人大選舉制度、代表制度、立法制度、監督制度、會議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以及議事規則等,都得到健全完善。五是地方人大工作煥發出了創新發展的強大活力。據統計,僅在地方人大常委會建立以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工作創新就達60余項。
時 間創新舉措單 位
1989年第一次干部罷免權的行使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
1994年第一次行使人大常委會質詢權的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2000年第一次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會
1982年第一次人大常委會任命干部的述職評議黑龍江省肇源縣人大
1983年第一次進行執法檢查遼寧省沈陽市人大常委會
1984年第一次召開黨委人大工作會議四川省重慶市
1998年第一次建立人大街道工作委員會太原市小店區人大常委會
1993年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選民述職制度河南省舞鋼市人大常委會
2000年第一次實行代表公示制度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
2003 年第一次實行審議意見書制度安徽省人大常委會
就常德縣(鼎城區)而言,40多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了蓬勃發展,如人大機構健全完善、人大會議規范嚴謹、人大職權有效行使,財政監督、司法監督持續創新,詢問、質詢等剛性監督手段得到啟用,隨著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制、人大代表實踐站等一系列方式創新,人大作用發揮和人民民主權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從發展實踐看人大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
從新舊中國的對比,看人大制度的優越性。封建專制制度時期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讓老百姓深受壓迫和剝削。近代中國,對政治制度進行了各種探索,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都沒有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
從中西方制度運行的差異,看人大制度的優越性。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國家議會制度都屬于代議制,相同點主要是:一般都擁有立法權,對政府和社會都有廣泛的監督權,各國都把議會作為公民參政議政、管理國家大事的場所和機構。
不同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代議機構與政黨關系不同。在西方國家,議會沒有一個法定的、唯一的執政黨,而是以競選的方式劃分執政黨和反對黨。這樣一來,政黨之間為占據政治首要地位,敵對相向,相互攻擊。加上西方國家政黨都是代表各個利益集團的政治工具,他們選出的議員,大都是資本家和資產階級的代理人。他們所關心的是集團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他們的競選純粹是金錢的較量,所以西方國家不管有多少政黨,歸根到底都是“財主黨”。
美國大選費用統計表
年份參選人1參選人2費用合計(美元)
2004年小布什3.6億美元戈爾3.3億美元6.9億
2008年奧巴馬7.6億美元麥凱恩3.5億美元11.1億
2012年奧巴馬12億美元羅姆尼10億美元22億
2016年特朗普6億美元希拉里12億美元18億
備注:(美國大選的競選經費一般都不是候選人自己掏腰包,主要來自:公共競選基金、個人捐款、企業資助、政治行動委員會)
以上是總統競選,議員席位競選也是“拼錢”,比如加利福利亞州,一名共和黨候選人和一名民主黨候選人競選一個參議院議席,花費高達4300萬美元。2018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花費超過5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燒錢”的一次國會選舉。在這種“金錢政治”下,工人、農民幾乎不可能當選,為民代言、為民作主更是天方夜譚。而且,這種通過選舉交替上臺的模式,表面上看比較民主,實質上改變不了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政黨頻繁選舉、政府頻繁更迭,帶來的是政局的不穩定和經濟發展受影響。
我國只有執政黨和參政黨,不存在多黨輪流執政。人民代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行使職權,除了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外,所有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且我國《選舉法》明文規定,選舉經費由財政保障,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貧窮不會成為行使選舉權的障礙。另外,我國所選出的代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包括了各階級、各階層、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的人士,作為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便利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以及參加國家的管理,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組織形式。
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立法、行政、司法三個國家機關之間經常摩擦扯皮、互相牽制。近30年來,美國政府曾六次面臨關門的尷尬境地,許多重要國事久拖不決。比如,提出建立海軍部的議案得到國會同意用了10年,建立內政部用了39年, 司法部用了40年,充分暴露了競爭性政治體制下決策效率低下的弊端。
我國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一府一委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各國家機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司其職,這樣,既有利于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更能夠集中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辦大事。比如,中國一個個五年發展規劃制定出來,付諸實踐,已經到了第十四個,正是在這樣的體制下,才有能力規劃國家幾十年的發展,這在西方國家,幾乎不可能。
在組織結構方面不同。西方議會多采用兩院制,議會制下的兩院之間不是產生與被產生、監督與被監督關系,立法上也不能單獨行使權力,只能結合起來行使權力,在實際運行中,經常矛盾激化、相互設障,導致國家權力運行受阻、造成社會不穩定。
我們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不搞其他院制。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作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我們搞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經濟特區,就可以立即執行,沒有那么多互相牽扯。
從中國發展的實踐,看人大制度的優越性。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治理中是最可靠、最管用的制度。從完成修改憲法的重大任務、全面貫徹實施憲法、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到重點領域立法全面推進;從保障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展現出的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重塑了人們對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優勢的認知。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及時作出《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對公共衛生領域全面立法修法,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撐。全國各級人大代表在各條戰線、各自崗位上帶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光榮使命,充分彰顯了“中國之制”的顯著優勢。
(作者單位:鼎城區人大常委會)
賬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