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間”應有“大作用” ——關于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的思考
“小空間”應有“大作用”
——關于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的思考
王羨文
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室逐步向村(社區)延伸,是近年來基層人大為加強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有益探索。從工作實踐來看,如何將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建設好、運行好、管理好,仍然存在難點和堵點。為此,筆者結合澧縣人大工作實際,進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讓工作室這一“小空間”發揮出踐行基層民主的“大作用”。
實踐:三個統一,初具雛形
澧縣人大常委會緊扣上級工作要求,緊密結合本地工作實際,不僅注重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的建設,同時將如何規范管理、高效運行作為著力點,打下一定工作基礎。
陣地建設有統一標準。2016年,根據省、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履職平臺建設工作,澧縣人大常委會啟動了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建設。經過前期調研、實地走訪,選擇澧澹街道澧東村、涔南鎮崔家崗村辦點示范,率先建立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探索平臺建設、運行方式。通過總結一年的工作經驗,2017年,縣人大常委會印發《澧縣“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建設工作方案及指導意見》,突出“七有”的建設要求,即有固定場所、有統一名稱并掛牌、有工作制度、有代表信息公布專欄、有工作檔案、有網絡平臺、有經費保障。截至目前,已按此標準在全縣19個鎮街建成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63個。
平臺運行有統一秩序。規范的秩序是平臺有效運行的前提。為此,縣人大常委會聯工委指導各工作室建立了《聯系選民制度》《接待選民登記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根據制度要求,各工作室公示了該村(社區)選舉產生的縣、鎮人大代表進站接待群眾安排,做到精準到天、精確到人。在工作室人員配備上,明確一名負責人、一名聯絡員,分別由支部書記、村(社區)工作人員兼任,聯絡員駐站辦公,負責聯系居民群眾、駐站代表及平臺日常管理等工作。此外,縣人大常委會聯工委還指導各鎮街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履職臺賬,其中人大代表進站接待群眾是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代表履職評估的直接依據。
活動組織有統一要求。為了不讓工作室成為“空殼子”,縣人大常委會明確了活動形式及要求。除了充分利用工作室開展集中學習、述職評議等活動外,縣、鎮人大代表輪流接待群眾也形成了常態。代表們依托平臺聽民聲集民意、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據統計,2019年各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共接待群眾794人次,且都登記在冊、形成臺賬,部分工作還取得了積極成效和良好反響。比如小渡口鎮竹天湖村工作室把代表聯系接待群眾與矛盾糾紛調解結合起來,組織人大代表參與到群眾矛盾糾紛的調處化解當中,2019年成功化解矛盾糾紛6起。大堰垱鎮西街社區工作室及時向鎮黨委、人大、政府報告群眾反映的污水處理問題,最終促成了管網的改建,有效處理該社區100多戶選民群眾的生活污水,讓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困境:四難現狀,不容忽視
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主觀因素及客觀條件的制約,工作室的作用發揮還有差距和不足。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建設運行難保障。經過調研了解,工作室的硬件設施配套、制度上墻等建設所需經費約為2萬元,由村(社區)自籌,對部分經濟底子薄弱的村(社區)造成了負擔。此外,關于人大代表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的建設,省、市人大都有明確要求,參照鎮級工作室建設、運行,但卻一直沒有出臺規范性文件,基層人大執行起來有一定困惑。比如某鎮人大主席反映,去年村(社區)活動場所掛牌清理規范工作開展時,由于村一級的工作室建設掛牌無市級以上明文規定,面臨拆除。最后經過反復溝通,從代表法、組織法等法律層面解釋,工作室的牌子才得以保留。
代表履職難管理。目前已建成的村(社區)工作室均將該選區選舉的縣、鎮兩級人大代表安排入站,對于接待群眾也明確了時間規定。但是村(社區)的規定約束力有限,部分代表特別是下放在村(社區)選舉產生的縣人大代表進站接待群眾比較隨意,參加活動不多。據統計,全縣63個村(社區)工作室,共編入縣人大代表109名,鎮人大代表327名,2019年鎮人大代表進站率為57%,縣人大代表進站率僅為21%,未進站的多為下放在村(社區)選舉的領導干部、職務代表。
群眾觀念難轉變。村(社區)聯系群眾工作室運行時間不長,群眾知曉率低、認可度還不高,對工作室的職責職能、活動時間知之甚少,再加上群眾遇到問題找黨委政府、找信訪部門的觀念根深蒂固,導致群眾主動聯系代表、到工作室反映問題不多。筆者查閱了幾個工作室的接待群眾臺賬,工作室每年接待群眾最多的都未超過30人,且接待群眾的多為擔任村(社區)干部的人大代表,其他代表接待群眾少,久而久之,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室有流于形式之嫌。
問題處理難落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但由于群眾反映的問題往往牽涉各個部門、各級層面,問題的協調解決難度很大。從工作室的情況來看,人大代表聯系的成果缺乏完善的后續督辦制度,沒有建立群眾反映意見的處理與反饋機制,聯系成果不能有效落實,群眾反映的有些意見往往不了了之,人大代表與群眾缺乏雙向溝通的積極性,“聯系了也白聯系”的消極思想普遍存在。
思考:四措并舉,突破瓶頸
縣、鎮兩級人大代表由人民群眾直接選舉,密切聯系群眾責無旁貸,而村(社區)是聯系人民群眾的第一線,也是各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如何突破工作室目前建設及運行存在的瓶頸,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要始終把加強統籌作為前提。僅憑村(社區)的工作力量,難以取得實效性進展。因此,必須形成上下協同、整體推進的工作合力。一是在省、市層面而言,建議強化上層設計,就村(社區)工作室建設及運行出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并適時開展工作情況督導,避免工作出現虎頭蛇尾。二是在縣級層面而言,縣人大常委會根據上級精神及要求全力組織實施,強化分類指導,確保各鎮街有計劃、分步驟、常態化開展村(社區)工作室的建設及運行工作。對于工作室的建設經費,可采用以獎代補的形式,平臺建成一年后進行運轉情況評定,評定合格給予一定建設經費補助。三是在鎮級層面而言,各鎮街人大也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爭取同級黨委支持,提升黨委對工作室建設及運行的認識,做好場所選定、人員配備、活動開展、運轉經費保障等具體工作,為工作室的有效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要始終把制度建設作為保障。科學、健全的制度體系,是工作室有效運行的重要支撐。一是健全建設制度。按照硬件標準可度量的原則,在名稱上統一為XX村(社區)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室,工作場所可與黨員活動室或會議室共用,公開代表信息、相關制度、工作計劃、情況反饋等,接受選民監督。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結合實際制定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集中學習制度、代表述職制度、履職登記制度,推動代表進站履職形成常態,做到每周固定一天輪流接待選民、每季度集中學習交流、每年年底代表進站述職接受評議。三是健全管理制度。明確工作室負責人、聯絡員及其工作職責,工作室負責人由支部書記兼任、聯絡員由黨建聯絡員兼任,鎮人大主席團對其工作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績效考核。聯絡員負責協助組織代表開展活動、聯系群眾,并將代表進站履職情況建立臺賬,每半年將縣、鎮人大代表履職臺賬分別報送給縣人大常委會聯工委、鎮人大主席團??h、鎮人大在每次代表大會上將情況予以通報,傳導壓力、提升動力。
要始終把人大代表作為主體。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體,代表的履職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室運行的成效。一是領導干部代表要帶頭??h、鎮領導干部代表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接待日主動到原選區接待選民,傾聽群眾呼聲、加強政策宣講,通過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工作影響力。二是活動形式應充實。除了開展聯系群眾、集中學習、述職評議等常規動作外,還可為代表搭建更多更便利的履職平臺。比如根據《代表法》規定,組織代表在工作室約見國家機關負責人,現場辦公、處理問題,不僅強化部門的人大意識和代表的主體意識,也增強了人民群眾的認同感。三是重點工作可結合。比如結合民生實事票決制工作,工作室組織代表參與民生實事的收集、監督等活動,凸顯代表主體地位、促進代表為民履職、調動代表履職積極性,讓代表牢固樹立工作室的“主人翁”意識。
要始終把解決問題作為導向。依托工作室,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密切人大代表與群眾的聯系,推動解決民生問題,是工作室建設與運行的初衷所在、也是其價值所在。從目前工作實踐來看,代表聯系群眾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沒有及時反映到縣、鎮人大或相關部門,代表履職意愿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工作機制不夠完善。一是要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在每周輪流聯系群眾外,進一步擴展民意收集渠道,每年的人代會召開前,發揮工作室的陣地作用,全體人大代表進平臺、訪選民,將群眾意見建議帶到人民代表大會,促使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成果得到充分運用。二是要建立問題研判機制??h人大常委會聯工委、鎮人大主席團應該建立對代表收集意見的處理機制,每月分別將縣、鎮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收集到的社情民意進行匯總、梳理、分析,對于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特別是帶有普遍性、共性的問題第一時間送相關部門研究處理。三是要及時反饋處理結果。相關部門收到群眾意見后,應在一定時限內書面向人大代表反饋情況,能夠解決的明確措施及時限,不能解決的詳細說明原因。人大代表可采取電話、微信等方式,將情況及時告知群眾,做到事事有回音。同時,在工作室設立社情民意收集和辦理情況公示欄,及時向群眾公布辦理情況、辦理結果,提升群眾知曉率和滿意度。
(作者單位:澧縣人大常委會)
賬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